Moonmetro

Always together Forever apart

关于曾国祥和少年

10.26 《少年的你》

 

曾国祥是那种特别稳的导演。他能拍商业性很强的电影,不论前作《七月与安生》还是新作《少年的你》。不过,商业性不是艺术性的对立面,导演完全可以有自己的个人表达。我很喜欢这个年轻导演,他对题材的处理,他的影像习惯,他作品气质的偶然性重合,似乎都很对我的胃口。

 

按理说,那些镜头里的物理空间,都是技术问题。然而,我就是喜欢他的镜头,他镜头下的、不那么明亮的世界。那些呼啸隧道里的影子,那些拖着行李箱的影子,未来就像远方笼罩的阴云,像在夕阳下被映得一清二楚的废墟,你只穿了一件破夹克,吸几口凉风,也想着随便吧,无论如何也向前走去;那些狭小的、阴暗的出租房,房间里晾着的廉价文胸,从头发上一滴滴落下的水珠;黄色,属于路灯的湿腐的黄色,永远沉默地照耀着地上散落的玻璃渣,小城的秋天里的味道,像陈年衣柜里的空气,是无论如何狂奔、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的促狭的气味。

 

我喜欢他镜头里的人,他们各种形式的亲密。《七月与安生》,我喜欢七月和安生彼此的直视,在没有语言的时刻,面对着无从逃避的爱与恨,窘迫而又坦荡;《少年的你》,我喜欢陈念和小北的面孔,面孔里的眼睛可以彼此相认,不需要多少对白,就能确认他们之间的羁绊。我喜欢他摇曳的手持镜头里此起彼伏的呼吸,和呼吸里安静的颤抖;在那些时刻,闪烁的人性像水中月亮的倒影,被小心地捧起来,在手心里脆弱地晃动。

 

《少年》的镜头,是无数的面孔、无数的眼睛和无数的淤青,被翻滚的泥石碾过,两只幼兽,互相依靠着在废墟里前进。“你保护世界,我保护你。”矫情么?浪漫么?是,但我却愿意喜欢这种英雄主义,愿意相信这样异质的存在。甚至,我很享受曾国祥是如何耐心地构筑出这种奇情,也许是叙事,我喜欢跟着他优美的蒙太奇浮沉,喜欢后半程的反转,和《七月与安生》一样,交代得简洁又充分;也许还有音乐,好几个瞬间,我希望配乐不要结束。我喜欢看着无法分离的两个人,在绵长的、没有尽头的音乐里飞驰,我想七月那只行李箱的万向轮永远地滚动下去,陈念上学的那条路永远也走不到尽头……只有在曾国祥的电影里,我能听见音乐段落里的广阔,听见里面埋藏着的、写不完的想象。

 

真的要讲问题,对于校园暴力,电影还是欠缺一些探讨的耐心。能展现人性之恶,已经是题材处理上的勇敢和独到之处,然而去探究恶的养成,为什么魏莱能邪恶到恐怖的地步,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成了僵尸,霸凌如何萌芽,则需要非常细致入微的梳理。这种梳理最终会造成同情的蔓延,而同情会让答案变得模糊,模糊会消解掉影片的对立,磨损掉人物的能量,它和《少年》的血气是不易协调的。于是,暴力的群像、加害者方还是损失了一种厚度,他们的单薄和主角的丰满之间有着过于明显的落差,这个落差会让人意犹未尽,它暴露了这部影片关于校园暴力的解剖仍然是浅尝辄止,只不过用了激烈的影像化去弥补这一层空乏。

 

有人评价《少年的你》“直见性命”,真是准确,这在内地院线的电影中非常少见,又出自青年导演之手,真是悲观审查环境下的一丝希望。2019年值得好好珍惜的华语电影。


评论

热度(3)